查看原文
其他

传统文化的前身叫什么?

2016-05-16 殷旵 学国学网

  古老的中国是农耕立国,传统文化叫作农耕文化。


  农,繁体写作“農”,表示春天来了,要及时耕田、播种,又叫春耕、春种。俗语说,一日之计在于晨,一天中关键在于早晨,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年中关键的季节是春天。所以,繁体的“農”字中有一个“辰”字。辰,表示早晨,“農”字中代表春耕的时节。抓住春耕一环,叫不违农时。




  自然界一年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而中国古代的农时,只有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。冬季则无农事,称为冬闲。有意思的是,古人用三个读音相同的汉字表述这三种农时:


  力——甲骨文写作,像古代耕田的耒,后来称为犁。“力”与“犁”音相近。


  历——繁体写作歷,甲骨文写作,像一足()在二禾()之间耘草。耘,又有运的意思,即运动禾谷根部的活力。


  利——甲骨文写作,像用刀()收割已经成熟的禾谷。




  力,表示春耕,历(歷),表示夏耘,利,表示秋收。力、历、利三个同音字组成了一幅“中国农耕图”。这是文字,还是画卷?应该说,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。有趣的是,这种形态是用一组组相关的汉字描绘出来的,似乎有一种东西把这些字粘合成词和句。这种东西,就是汉语思维。


  认一认、比一比:


  辰、晨、農、农,力、历、利,耒、犁,禾、歷。


  农时、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闲,农耕文化。


  社会形态、文化形态、汉语思维。





殷旵
国学大家


  殷旵,安徽省太湖县人。专注易经和汉字谱系研究。曾先后出版《易经的智慧》、《老子为道》、《在北大讲易经》、《西游取易经》等多部经典著作。现为“国际易学联合会”常务理事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易学专业委员会理事。殷旵先生理念:心量有多大,福报一定会有多大。心量是社会共修的心量,福报是社会共享的福报。


我不是尚书

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。早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流传的《击壤歌》有云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”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,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。


近期热门文章: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